
解放軍陸軍部隊組織首次無人機專業士兵資格認證考試,標志著一線部隊的小型無人機使用將逐漸制度化、規范化。而這一士兵資格的出現,也為解放軍在未來設立專門的一線無人機使用部隊奠定了組建基礎??偨Y下來就是,打贏未來戰爭,解放軍做對了關鍵一步
如果說俄烏沖突給了世界各國的現代軍事理論什么樣的啟發的話,那么小型無人機的大規模應用一定可以算一項,而我們也算是吸取其中經驗并加以改進最快的一方。
要知道,盡管民用的旋翼無人機并不是在去年俄軍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之后才首次出現在正面戰場上,而是早在更早的2015、16年時就已經被烏克蘭政府軍與東烏武裝所使用。
并且放眼全世界,民用旋翼無人機也并不只在烏克蘭被改裝成了簡易察打一體無人機,相關改造早已遍布在了也門、敘利亞、伊拉克等熱點戰亂地區。讓絕大多數當地武裝擁有了字面意義上的“無人武器”。
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烏沖突絕對是歷年來雙方投入民用旋翼無人機數量最多的一場沖突。光是烏克蘭方面就已經在戰場上損失了數以百計的民用無人機。而根據這一損失數字反推投入數字的話,那么烏克蘭政府軍在戰場上投入使用無人機數量,很可能已經達到了上千架之多。
這還僅僅是烏克蘭政府軍投入的民用無人機規模,如果再加上同為民用無人機使用大戶的俄軍與原東部武裝的庫存量的話。那俄烏雙方這場沖突投入的民用旋翼無人機數量就不是上千架而數千架了。
正因如此,身處觀眾席的其他國家也紛紛開始加大對本國軍隊在無人機領域的投入,避免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因為無人機能力的缺失導致戰爭的天平發生傾斜。
不過有意思的是,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他們對加強部隊無人機能力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給一線部隊采購更多的民用無人機。
但對于很早就意識到無人機價值,并且擁有世界第一大無人機生產能力的中國來說。解放軍并沒有將改革重心放在如何繼續增加一線部隊無人機數量上,而是放在了培養無人機操作人才上。
根據解放軍報報道,近日,陸軍某部成功在西北某訓練場組織了首次無人機專業士兵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共有46名士兵通過考核認證。
有觀眾看到這里可能有些納悶了,現在的民用無人機不都是傻瓜式操作了嗎?十幾分鐘就能上手。人家俄烏前線也沒有多少專業無人機操作員,不照樣在用民用無人機打仗。解放軍有必要搞這種資格考試嗎?
別說,還真有。因為即便現在的民用無人機已經可以做到傻瓜式操作,方便普通人快手上手。但能飛是一回事,飛不飛得好是另一回事。
這就像考駕照一樣,人人都知道開車的本質就是會踩剎車油門。但駕校還是需要教你什么時候該踩剎車,什么時候該踩油門。不然你一腳油門把車開進溝里了,那可就出大事了。
無人機也是同理,熟練的無人機飛行員懂得控制高度、規劃飛行航線,最大限度避免自己被發現擊落的可能。不然的話,這無人機一起飛就得給對面防空系統當靶子打。
除了要會飛之外,無人機操作員還必須要會“看”,也就是能自主分析甄別無人機傳回來的視頻影像。
畢竟這些民用無人機很多并沒有軍用機的AI識別設備,目標識別全靠人眼。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經過縝密偽裝的目標時,這個目標能否被發現,全得依賴操作員的經驗與水平。如果操作員不知道自己看見了什么,那無人機也就起不到前線偵察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俄烏沖突經驗還表明,各個無人機操作員之間還要懂得戰術配合。
因為根據前線情報顯示,目前烏軍正在前線使用一種以數架無人機為一組進行協同攻擊的“蜂群戰術”。一些無人機用于分散俄軍注意力,另一些無人機則負責突破和攻擊,以此增加俄軍的反無人機難度。
而實現這種戰術的方式并不是基于神經網絡、智能化控制系統這些高大上的技術,而是單純讓每個操作員控制一架無人機,然后依賴無人機操作員們的團隊配合。烏軍甚至根據這一戰術,創造性的提出了“無人機連”的編制概念,并已經組建3個這樣的連準備投入到前線。
因此結合俄烏沖突實戰經驗來看,解放軍完全有必要訓練一批專門具備無人機使用技能的士兵,以此來加強一線作戰部隊的無人機使用能力。
當然,提高士兵的無人機使用技能、設立無人機專業士兵職業資格等措施,只是一系列優化一線部隊綜合作戰能力決策中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進一步優化無人機以及相關配套體系。
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無人機生產國,只有一手抓人員,一手抓裝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我們在無人機領域中的潛力,才能打贏未來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